國際週報

寶林案後續》找不到米酵菌酸源頭,新細菌入侵台灣了?外食族怎麼吃?

清明節四天連假將至,許多人想知道寶林茶室疑似食品中毒案的真相,但更想知道怎麼外食才安心。

寶林茶室-食物中毒-衛福部-食藥署-食品安全-食安-清明連假 圖片來源:黃明堂攝
    其他

目前寶林茶室相關通報30例,其中2人死亡、5人仍在加護病房。4月2日上午,台北市政府宣布,台北市遠百信義A13寶林茶室的廚師手部檢體驗出米酵菌酸(衛福部更名為邦克列酸),市長蔣萬安也兩度強調,「寶林,你的責任跑不掉!」

但除找對人負責,台灣因為有為數眾多的外食族,更該問的是食品安全該如何把關?未來還會不會發生類似寶林案的嚴重食物中毒案例?

以去年統計數字為例,台灣的食品中毒案,七成來自於諾羅等病毒,27%是細菌造成,唯一會致死的只有肉毒桿菌。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孫璐西強調,長年以來我們關注的都是長期食用食品添加物的危害,較少注意食品中毒這樣立即性的影響。

去年平均每天有兩案食物中毒

「政府應該投入更多經費才對,因為食品中毒案件發生頻率的確非常高,」她說。

食藥署統計顯示,去年就有633件食品中毒案,幾乎是平均每天兩案。孫璐西說,「這次的寶林案給了我們一個機會,好好思考怎麼管理國內的餐飲衛生。」

廣告

事實上,寶林案發生至今仍找不到明確的汙染源。負責檢驗的台大法醫所所長翁德怡說明,只有廚師的手部驗出邦克列酸,不代表廚師就是毒素來源,只能說「廚師是一個媒介,」來源可能是某個食材。但北市衛生局和食藥署兩天後到寶林採檢的35項食材,都沒有驗出邦克列酸。

唐菖蒲伯克氏菌入侵台灣了嗎?

更重要的是,產生邦克列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在哪裡?

孫璐西強調,她「非常非常擔心,」因為唐菖蒲伯克氏菌的椰毒亞型從未出現在台灣。若是真的在台落地,類似寶林茶室的食品中毒事件可能再度發生。

衛福部次長王必勝透露,檢調和食藥署在上月30日已經派人到越南籍廚師家中採檢,要確認是否有唐菖蒲伯克氏菌蹤影。衛福部在專家會議上提到,唯一會產生邦克列酸的椰毒亞型資料不足,接下來將由食藥署、食品工業研究所、農業部再討論其分布狀況。

廣告

王必勝也說,食藥署將召集食品及微生物學家,共同製作邦克列酸中毒的詳細防治指引。

但更應該從食品供應鏈的角度思考,孫璐西強調,找出台灣的環境與食材裡有沒有這個菌,「這才是最根本的關鍵所在。」

台大法醫所所長翁德怡-邦克列酸-寶林-食物中毒台大法醫所所長翁德怡指出,雖然在廚師手部驗出邦克列酸,但不代表廚師就是毒素來源,毒素應該源自食材。(謝佩穎攝)

食品安全應從食材管理加強把關

在尚未找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從何而來之前,當務之急是從食材管理進行管控。長期研究餐飲衛生,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退休教授張正明指出,食藥署公布的簡易版邦克列酸防治指引「只能治標,提醒業者與消費者,如何識別高風險的情境。」

然而,我們更需要針對溫度、保存時間做食品的安全控管,撰寫TCS(time/temperature control for safety)食材管理指引。

廣告

例如美國的指引提到,魚、肉、禽類、蛋、米飯等,必須維持在攝氏5度以下、或是57度以上。張正明說,根據TCS,食材採購時就要確認食物的pH值、保存溫度等,連醬汁如何隔夜保存,甚至手部、砧板、刀具、抹布等如何清潔,都有明確指引。

張正明認為,這次造成邦克列酸的椰毒亞型病菌和其他常見的食源性病原菌相比,太沒有競爭力,「只有在非常離譜的環境下才會長出來,」只要照著TCS的指引做,「完全不可能有生長與產生致命毒素的機會。

因此他建議今年初公告修正的「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」,應該增加TCS的定義及管理細節。

食品中毒事件頻傳,除了餐飲業者需實務管理,孫璐西認為,未來不應單靠政府稽查來防弊,業者和民間團體都應自發性提升品質。

廣告

2010年開始,食藥署即實施衛生管理分級評核制度,由各地方衛生人員、專家學者組成評核小組,將餐飲業者分為優、良兩組。但以去年為例,台北市只有不到1300家餐飲業者加入,其中99%都是優。

孫璐西認為,餐飲業應該參照食品業的經驗,由民間力量形成類似CAS、TQF(過去的GMP)典範標章,才能加強消費者的信心。

無論寶林事件調查結果如何,唯有從根本的制度做起,確保餐飲衛生與安全,才能讓民眾安心在外用餐。

(責任編輯:宋玟蒨)

相關熱門主題
延伸閱讀
你可能有興趣
#廣告企劃|以市民為本出發,打造智慧桃園城市|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
最新訊息
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$499(原價$790)
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
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

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,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